古今同“脉” 一路向“新”——写在2025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之际
古今同“脉” 一路向“新”——写在2025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之际
古今同“脉” 一路向“新”——写在2025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之际
青海剪纸展示。本报记者 王伟才 摄本报记者 倪晓颖(níxiǎoyǐng)
自然神奇造化,文化薪火相传(xīnhuǒxiāngchuán)。6月14日,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约(rúyuē)而至。
青海地域广袤,历史悠久,文物类型多样,文化内涵丰富,资源禀赋优越,是坚定(jiāndìng)文化自信(zìxìn)、建设新青海的深厚支撑。
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历史和岁月的(de)馈赠,一直以来,青海用心拥抱波澜壮阔的过往,不断(bùduàn)追寻灿烂闪光的未来,在逐梦路上坚定前行,五彩斑斓的文化遗产与(yǔ)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(zìránfēngguāng)共同铺展出一幅新时代欣欣向荣、生机勃发的动人画卷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感受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(jiāoróng)。
“瑰宝”从历史(lìshǐ)中走来
在青海省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里,专家正用他们的巧手与智慧,为受损的文物“疗伤”。通过现代科技(xiàndàikējì)手段与传统技艺的结合,一件件破碎的陶罐(táoguàn)、褪色的壁画在修复师的手中重获(chónghuò)新生。
在青海省博物馆,有(yǒu)这样一件文物,它的造型古朴厚重,又不失时尚之感,像极了今天人们所穿的雪地靴(xuē)——条纹彩陶靴。这件文物出土于青海柳湾墓地以东300米的农田,距今约3000年(nián),是我国考古出土最早的彩陶靴,也是青铜时代辛店文化的遗存(yícún)。
2024年8月3日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(dàxíng)文博探索节目《国家宝藏》第四季(dìsìjì)收官(shōuguān)。本期国宝(guóbǎo)盛典中,条纹彩陶(cǎitáo)靴成功入选(rùxuǎn)“《国家宝藏》中华文明标识”。现场,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王进先向观众讲述了条纹彩陶靴、人身鱼尾金饰片、明永乐款铜鎏金观音像三件国宝的前世今生。这一刻,文物考古工作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”的意义不言而喻。
资古而鉴今,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(bǎohù)对中国、对世界(shìjiè)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。截至目前,青海省不可移动文物共计6411处,其中(qízhōng)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6处。
如今,更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(zìrányíchǎn)从历史中走来,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光彩(guāngcǎi),得到活态传承。青海的热贡(règòng)文化生态(shēngtài)保护区便是一个典型例子。2008年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颁牌,2019年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,如今已成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典范。
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的(de)(de)热贡地区,以其悠久的历史,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古文化遗存,保留着厚重(hòuzhòng)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灿烂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。这里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集中、文化资源最丰富、文化形态最具多样性、唯一性和独特性的地区,极具(jíjù)文化代表性和保护价值(jiàzhí)。
目前,青海已申报设立(shèlì)了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(实验)区和5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(实验)区,正在积极推动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申报建设,探索(tànsuǒ)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先行省(xíngshěng)建设。各文化生态保护区围绕“项目丰富、氛围浓厚、特色鲜明(xiānmíng)、民众(mínzhòng)受益”的建设目标,通过完善非遗名录体系、举办各类展示展演活动、加强保护区内非(nèifēi)遗传承设施建设、培育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,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(xìtǒngxìng)整体性保护水平。
“遗产”与(yǔ)现代生活巧妙碰撞
2025年乙巳蛇年春节,青海省博物馆内张灯结彩,年味与文化气息(qìxī)交融。正月初一,一场别开生面、充满趣味与文化内涵的“宝藏新春(xīnchūn)——春节知识知多少”寻宝(xúnbǎo)活动在这里举行,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(cānyù)。
春节(chūnjié)期间,青海省博物馆还推出“姓氏探秘——你姓什么?”“重造非遗——当湟源排灯遇到锦灰堆”“灯灯灯灯——元宵节灯笼制作活动(huódòng)”等文化活动,将传统节日(chuántǒngjiérì)与文化体验相结合,让蛇年春节更具文化韵味和(hé)时代价值。
刚刚过去的(de)端午节,青海省博物馆举办了“辟邪纳福 童趣传承”主题(zhǔtí)社教活动。在文物与习俗(xísú)的交织中,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探险,以创新实践诠释了中华传统节日的生命力。活动紧扣“文物活化+非遗传(yíchuán)承”主线,构建了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。
不止(bùzhǐ)节庆活动。如今,走进青海省博物馆,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(biànshì)那些融合了古老元素与(yǔ)现代设计(shèjì)的文创产品。省博物馆利用(lìyòng)馆内珍贵的文物资源,开发了一系列既具有文化深度又贴近生活(tiējìnshēnghuó)的文创商品。例如,以齐家文化彩陶为灵感设计的冰箱贴,以及打卡青海历史的集卡式通关文牒等。这种创新方式,让古老的文物以全新的面貌走进群众的生活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
“我们深知,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深入人心,尤其是要在青少年(qīngshàonián)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。”王进先说。因此,博物馆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面向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,如“小小(xiǎoxiǎo)讲解员”培训计划、文物(wénwù)寻宝游戏(yóuxì)、非遗类主题社教活动等。在“小小讲解员”项目中,孩子们经过专业培训后,能够自信地站在展柜前,向游客讲述文物的故事。这种角色转换,更能(gèngnéng)让他们深刻体会(tǐhuì)到文化传播的乐趣(lèqù)与责任,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。
“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和(hé)自然遗产保护(bǎohù)好,并(bìng)将其发扬光大。”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(tīng)党组成员、一级巡视员常红安认为,文化遗产应融入文化和社会,在保护中利用,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其历史、科学、艺术和社会价值。
青海非遗“时尚再生(zàishēng)”
走进位于西宁市城北区陶北村的陶小堡兰花花非遗展馆,犹如(yóurú)来到了剪纸、青绣(qīngxiù)艺术的“大观园”。“花开富贵”“九龙图(tú)”“蝶恋花”……花样繁多的艺术作品吸引了众多剪纸、青绣爱好者慕名而来。
每当有参观者前来,青海省青绣技艺创新领衔人单永武都(wǔdōu)会兴致勃勃地(dì)介绍作品,并随手(suíshǒu)拿起红纸和剪刀,现场为众人剪一幅漂亮的窗花。
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,剪纸文化是流淌在指尖的(de)文化密码(mìmǎ),更是与当地民俗、美学等息息相关。流传久远的历史(lìshǐ)事件、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、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……画面内容包罗万象,不仅能体现事物或生活现象的本身,还能通过特定形象及其组合(zǔhé),孕育出深刻内涵。
青海非遗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。近年来,青海的非遗保护(bǎohù)工作取得显著成效,保护机制日益完善(rìyìwánshàn),制度体系不断健全,传承能力(nénglì)显著提升,培训宣传广泛开展,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。
青海非(fēi)遗,硕果(shuòguǒ)盈枝。全省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(dàibiǎoxìng)项(xiàng)目3761项,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7项,国家级(guójiājí)非遗88项,省级非遗335项。全省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(chuánchéng)人5795名,其中国家级传承人88名,省级传承人425名。此外,还有(háiyǒu)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个、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、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个、省级非遗传承基地42个、省级非遗工坊15个、省级青绣就业工坊40个、省级青绣培育(péiyù)工坊70个。
古朴气韵离不开妥善保护,时尚气息得益于创新创造。老手艺、老曲目、老习俗成为群众(qúnzhòng)就业(jiùyè)增收的新亮点。
青海深入实施《中国传统工艺(chuántǒnggōngyì)振兴计划》和(hé)国家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决策部署,发布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,充分发挥传统工艺项目(xiàngmù)资源优势,通过产品研发设计、生产性保护、培训(péixùn)宣传、融合发展、交流展示等方式,推动热贡艺术、藏毯、黑陶、银铜器、土族(tǔzú)盘绣(xiù)、贵南藏绣、藏香等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。
同时,以非遗赋能,充分依托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带动劳动力就近就业和(hé)(hé)稳定增收的独特优势,加强(jiāqiáng)非遗工坊建设,积极探索“非遗+旅游”“非遗+乡村振兴”等工作模式,促进(cùjìn)传统工艺类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,增强创新(chuàngxīn)发展的动力和活力,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。
《青海日(rì)报》(2025年06月14日 第4版:省内要闻)
声明:以上(yǐshàng)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,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,未经(wèijīng)书面许可严禁转载!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